AG真人国际赏花插花、消夏夜游、园林研学,还有制香囊、包粽子、艾草染等民俗体验……正值暑期,苏州市园林绿化局应时推出的“我在苏州游园林”夏季篇系列活动正在火热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为前来园林寻觅清凉的游人提供了更多惊喜。
古典园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岁月长河中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数字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要把每一座园林数字化,数字化的程度要能看到每一个园林的匾、每一副对联、每一根木雕”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园林数字化提出的要求,足见苏州对打造“园林之城”的重视。
“纳入名录的苏州园林共108座,现已建成虎丘、环秀山庄全景数字模型,完成拙政园、沧浪亭等十余处园林的720°全景VR,实现了数字化开放。”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钱宇澄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深入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开始对园林的各种要素分类进行数字化采集、建库,采集精度达到毫米级别。
以环秀山庄的“数字孪生”建设为例,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监管处处长朱海俊向记者阐释了高精度还原“数字园林”的详情。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景德路272号,占地不大,但其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作品,堪称假山之珍。据朱海俊介绍,环秀山庄的“数字孪生”全面采集了环秀山庄的书条石、碑刻、雕塑、匾额等园林要素的高清数据,建成了有穀堂等9处园林古建筑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实现了对海棠亭、四面厅等建筑的数字虚拟拆解展示,为完善园林遗产监测手段、数字化展示方式开辟了更多可能。
由点及面,苏州古典园林要素数据库建设也在不断健全。据了解,苏州古典园林要素数据库平台框架建设已完成,有序开展了19座古典园林家具、花窗等特色要素的数字化采集,完成了20座代表性砖雕门楼的BIM建模,数字化采集和保存了家具2485件、花窗1290个、匾额楹联732件、铺地540处、书条石450幅、陈设摆件360件及砖雕门楼等。“我们会进一步补充完善数据库基础信息,为开展苏州古典园林遗产保护、文化研究和数字化展示打下坚实基础。”朱海俊表示。
基于园林的数字建模、数据库建设,数字园林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上新。记者下载了“苏周到”App,点击首页上部区域“苏州园林”标识进入专题页面后,“数字园林”的专栏十分醒目。该栏目下设“园林720°全景游”“园林三维模型体验”“园林夜游数字化场景”等子栏目,提供耳目一新的园林数字产品。
从“云游虎丘”“狮林·园宇宙”到“留园虚拟元宇宙”等,苏州创新性开发园林“元宇宙”,对历史遗存、亭台楼阁等数百个场景共计约2万平方米进行数字化建模,创设30个互动场景体验和50余个虚拟人物讲解,引入5G、AR、VR等数字化技术,营造真实可感的元宇宙空间,开拓出园林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新空间。打开“云游虎丘”,游客便可化身虚拟人物“云上”游览虎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游客可突破现实空间的束缚,登上虎丘塔,一睹塔内壁画及文物风采;潜入剑池下,参与互动游戏,探索千年古迹的神秘故事;聆听名家唱曲,品味“虎丘曲会”的别具一格;观看非遗手作的匠人匠心,感受“吴中第一名胜”的崭新魅力。
全面推行苏州园林“数字云游”VR场景是这座园林之城的诚意之举。“园林数字云游可以将不具备全年线下开放条件的园林向广大市民游客开放共享。”朱海俊表示,最近,苏州新增开发了听枫园、双塔影园、陶氏宅园、师俭园、南半园、鹤园、唐寅故居遗址等22处园林的VR“数字运用”场景。
园林数字化,不仅给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还有利于园林的修复。相关专家表示,传统测绘方法耗时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难以满足古典园林所需数据的精度要求。受采集精度影响,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模型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且修复难度较大,而3D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古典园林测绘提供更丰富的数据信息,有效解决其复杂建筑形态的观测问题,提高显示能力。同时,由于其很少需要搭建外部脚手架和其他辅助设施,又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资金。朱海俊也表示:“对于园林的损毁之处,修复人员可以通过与‘数字孪生园林’数据库进行快速比对,从中调取数据,有助于对园林进行原样修缮,提高了园林遗产保护的精准性、科学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