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入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让风景园林学科逐渐兴起。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教育界对当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教改的方案,为高校展开该专业的改革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国内和国际教学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在国外,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之后,能够成长成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存留在基础设计阶段。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风景园林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目的。如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是当今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中的课程设计是高校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城市园林的规划、工程、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课程内容。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各类园林绿地的设计,与城市园林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融合了各项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应用,并设计了美术、制图、设计等课程。因此,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专业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很多北方高校在教学上,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设计方面或者时间方面的课程反而成为了辅教学。在课堂内容当中,学生主要热衷于记笔记,对于课程的思考较少,因此对技能掌握的程度有限,动手能力较差,走到社会上,往往会因为实践能力不强而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淘汰。
教学一定要以“厚基础,重实践”作为主要的目标,以人文教学和自然通识教育为基础,不断开拓学生的事业,构建多元化的园林风景知识结构。着力在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技术的能力。在知识的构建上,从原来偏重于规划设计或者园林植物设计,转向两者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才能,对自身的职业进行分析,明确专业方向,进而确定其具体知识结构,为培养专业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个性化奠定坚实基础。
举个例子,北方某学校教授将风景园林学科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传统园林学、大地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目前,对于风景园林教育基本从基础层次进行办学。该学校按照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学会提出的教育课程安排要求,并与该学校校庆和办学目标相结合,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下面对该校的教学方案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包括:绘画、设计、测量学、园林艺术、园林史、城市生态学、园林美学、土壤学等方面的课程。老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必修课程,为学生们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专业必修课:城市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案例分析等课程。老师在进行基础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实践。
第三,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程往往决定着学生们日后工作的方向。关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植物造景以及设计、园林植物栽培学、植物遗传育种、病虫防治等课程。②建筑概论、独立项目研究、风景区规划、场地规划与设计等。老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第四,选修课:关于选修课,包括了职业教育、风景摄影、工程预算、建设水景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社会学、写作表达、外语、风景资源调查等课程。老师必须要指导学生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技术方向,对课程进行选择。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要注意构建系统的技能培养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设计、实习等方面。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简单――复杂”、“综合――专业”、“基础――方向”这几个原则进行教育,要注意循序渐进。
举个例子,某北方高校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规划非常重视,大力建设校内基地。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成功相结合,为培养实践性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校以教师为载体,在常规教学之余,不断推动学生参与科技型实体项目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素质。
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高校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积极跟踪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好的教育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及时借鉴,并结合本校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力求对其进行超越。国内的学校要积极和国外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进行相结合,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风景园林教育的相关研讨会,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或者可以自己设计相关作品,并在相关研讨会上进行介绍。这样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对于日后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帮助。
风景园林设计涉及的专业比较复杂,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要通过毕生的努力,才能够领略其风姿。因此,学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日后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 “授之以渔”,对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意义重大。
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使中国风景园林学自身的发展与该学科教育事业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思考与挑战。风景园林学自身的思考与挑战来自人类文明生态转向、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全球化和本土化、快速城市化、所处社会背景下的精神需求[2]。而普通高等教育风景园林学科则面临着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构建、学科范围的划分,不同背景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认证(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制度的建立及操作形式都在迫切与积极的探讨过程中)的衔接等众多思考与挑战。以上因素直接影响着教材设计的定位及更新情况。为配合风景园林类专业的“融合、一体化”进程,配合拓宽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在风景园林学专业核心课程范围的基础上对专业教材设计进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在国际范围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以美国为先导,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多与美国相似,其工程实践的范围基本相同[3]。美国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有两种学士学位,即BLA (Bachel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BSL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教育源于建筑和农林两大院系;从国际范围来看,风景园林学跨领域学科教育亦始于建筑类课程和农林类课程的互相渗透,但总体上向广义建筑学领域倾斜。目前中国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
风景园林学作为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5]。欧美国家已有了成熟的风景园林师职业制度,如英国、澳大利亚的风景园林职业制度为会员制度,美国为注册制度。健全的职业制度对风景园林高等教育的规划与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引导与促进作用。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简称UIUC)风景园林学院(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风景园林学院之一,在专业发展和学术地位上都位于前列。美国大学中风景园林专业通常为4年+或5年制。UIUC风景园林学专业本科教育学制采用4年制+(Four+ Yea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至少修满124学分(其中风景园林专业课科目65学分)才可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BLA)。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当前,在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个别教师和学生认为学好计算机绘图软件操作,绘制出漂亮的园林图纸,就能成为很好的景观设计师。个别教师只强调自己熟悉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没有强调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部分学生单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学习上,期望以熟练的软件操作成为优秀的景观设计师。这造成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教学认知的偏差。过分强调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真正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作支撑,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认识,不会片面强调绘图软件的重要性。如果忽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违背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初衷。换言之,计算机并非辅助设计,而是辅助设计工具,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想法,但没有辅助风景园林设计师在方案深化过程中进行多领域的思考和协作⑤。为培养出适合“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的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人才,需要突破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认识误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重点强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学效果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风景园林设计师的教学目标。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通过手绘练习来提高对透视的把握、空间感的表达以及色彩搭配等构图基础技能,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图时能更好地表现,设计水平能真正地提高。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经典案例学习,都是在实践中寻找设计灵感。课程教学不能孤立于专业课的学习,应是风景园林全方位多角度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都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但由于不同学校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方向和要求不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千差万别,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讲,风景园林专业的目标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因此,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制图、辅助设计及方案表现的计算机手段与技术,能够灵活运用相关设计软件,方便、快捷、美观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灵活设计制图的目的;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内在机制和合理途径,掌握高效园林设计的技术,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来正确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三是通过教学有效地帮助其他设计课程或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种植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概预算等;四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GIS、BIM、参数化设计、生态辅助设计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逐步适应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发展的需求。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风景园林或景观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进行风景园林设计,而且能够设计出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2011年,国家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风景园林确定为一级学科,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成为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三大学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范围小到私家庭院,大到区域性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基本包含前期的调查分析—方案构思—方案细化—方案表现—方案实施,既要对规划场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理、生物、构筑物等客观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表达,也要用特定的元素来表达场地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以往的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方案表现等,可以使绘制的图纸更美观和真实,但并没有使设计更科学合理、更有创造力,其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要求学生从彩平图、效果图、施工图表现到最后的工程概预算都要掌握。根据各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选择适用性、通用性和易用性高的软件进行学习,一般主要选择AutoCAD,Sketchup和Photoshop三个软件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依靠计算机科学分析和评价规划区域,使设计逻辑更加理性客观,增强设计者对规划区域复杂环境的掌控力,设计表达媒介更具人性化、科学性和体验性,最终使规划区域景观兼具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⑥。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设计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为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设计课程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帮助实现相关专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风景园林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效果图及绘制图纸表现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场地分析、设计逻辑和设计结果评价更为科学合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完成专业课程的设计任务,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分基础辅助绘图阶段和提高辅助设计阶段。基础辅助绘图阶段主要强调通过具体软件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等,但所有的辅助绘图都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或方案构思,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但教学时序要安排在其他一些专业课后,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设计等,强调对专业课的辅助。通过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园林制图规范、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园林设计知识、园林施工识图等专业知识,从而在应用计算机软件表现时做到“心中有物”。如果教学时序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学习计算机辅助绘图时没有相关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既无法真正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影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自己设计思想表达的能力与兴趣。一般将计算机提高辅助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在大三或大四。学生到了大三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掌握了辅助绘图方法。同时,为使规划设计项目前期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在大三第一学期要开设GIS专业选修课程、第二个学期开设BIM专业选修课程,到大四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并接触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大四可以开设参数化设计和生态辅助设计两门选修课程,为即将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动手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启发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探索精神,要广泛开展案例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以一套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案为案例,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效果图到鸟瞰图表现等深入分析与讨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展示具体设计方案;其次讨论方案的优缺点;再次教师从制图规范、平面构图、色彩搭配、主次表达、细节处理等方面逐一分析讲解;最后布置课后课程作业,如参照具体的案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案例的再分析、查阅规范、设计、制图,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作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多以放映幻灯片或平面图像为主,不能完全满足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效率,应在专用电脑房授课,由教师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进行一对一教学,并引入动画演示与制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功能。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获取最新的风景园林制图软件和教学资料,更新教学内容。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教师可以在网络开设学习论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⑦。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软硬件包括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教材和案例库等。一是软件教学建设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从彩平面的Photoshop,建模和效果图的Sketchup,3dsMax,以及施工图的AutoCAD,天正软件的运用,到后期Lumion,AE渲染的运用等,让表达手段更加多样,效果更好。同时教师应有更远的眼光,把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断更新换代,部分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不会使用图形辅助设计软件,辅助软件设计与专业设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设计教学的脱节⑧。部分学校安排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与软件设计教师担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任务,由于两个教师的配合默契程度不同,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要求。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断出现新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新的设计方法。因此,要求课程专业教师不断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二是计算机硬件建设方面,课程教学强调实践操作,需要与之相配套有教学设施和条件。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办学条件一直落后于社会行业,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使用的计算机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软件的发展速度,严重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因此,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学校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三是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方面,应购买一些好的教材和案例库,让学生对经典案例强化学习,突出教学目的,强化教程的知识链接。不同的设计方案及项目对软件要求的不同,要进行差异化学习,加强教材和案例库学习,与相关项目进行同类化学习,更好地与所学知识链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实际运用方面,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场地,从实地考察,分析构思,提出方案设计到施工图的完成,是完整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方案设计能力有大幅度提高。要把计算机绘图与园林专业教学实践结合,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用并加强在实际中的运用。
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08.
②王绍增.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6(5):10-11.
③李夏艳,丽晏.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绿色科技,2010(9):168-169.
④褚泓阳,黄林.计算机绘图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1999(S1):101-102.
⑤蔡凌豪.风景园林数字化规划设计概念谱系与流程图解[J].风景园林,2013(1):50-51.
⑥包瑞清.计算机辅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9-40.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有别于传统园林,内涵已扩展得越来越广泛。风景园林、环境生态、旅游游憩三大优势互补是核心,在目前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快速发展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呈现硕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基本特性。但是诗情画意还得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所以仅靠传统的园林技术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景观的需要。因此,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市场的现状分析与项目实践,笔者认为观念创新是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基础。
当前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虽然引进、吸收、消化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但是个性鲜明、耐人回味的创新性作品很少,很多都在照搬模仿,其根本是忘记了中国元素的魅力所在。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 ,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场地意识淡薄更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居住环境,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才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游憩行为这一基本目标,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这一新兴学科专业尚处研究、教育、实践的萌芽初期。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松解,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者在分争天下,现阶段还难以做到重组统一。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强项;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园林专业最为擅长; “游憩娱乐学”这个专业在中国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快速产生一个“旅游游憩”分支专业。不管是哪种,均涉及到研究怎样的环境为人们所接受,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从学科发展阶段来看,园林专业与国际历经百年的学科专业相比较为传统,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专业,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过程。其客观基础是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 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转移。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强强竞争, 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
从狭义景观设计讲,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分析、规划、保护人手,使自然与人、环境与资源等元素有机统一、人文和谐。
从古至今,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它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之中,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形象。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文化休闲区就实现了这种效果。而部分城市的广场只是对植物、花卉、地面做简单的分割,完全没有景观环境形象的感觉。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生物学原理,利用自然界的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不断注入现代工艺、内容,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生态绿化。从人类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规律,去研究如何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以呈鲜明的视觉形象为首;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除具备足够的场地外,还要有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侧重点差异,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纵横我国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就可以说是一个发展、创新之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佳作。
1.综合性。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学科,是融合了多元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素质能力并举。
2.创新性。风景园林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自然环境的规律,结合环境风貌与特征,通过自身的审美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体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类型。强调三个“对应”:能力结构对应社会需求、知识技能对应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对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各有侧重,本课题侧重于对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进行探讨。
1.生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主要分为艺术生招生、工科招生两个渠道。不同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特点差异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个性”需求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评估本校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强化优势。
2.师资。大多数新办风景园林专业都存在着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教学团队职称组成不成熟、教师专业背景混杂、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3.学科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侧重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学科群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方向课课程群、专业选修课课程群、专业实践课课程群,保证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对应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1.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教学成果是否应用型人才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以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的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总体素质。
3.国家政策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就业岗位由传统的地产行业为主导向市政建设为导向转化。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计划、课评价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需注重兼顾社会和个人、环境的需求,平衡课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评价内容。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统计、学业分析表、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体现学生自评、教师测评、专家督导、社会反馈的评价主体多元合一,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1.社会评价。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方法可以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展开,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多层次多指标多数据的可视化客观评价方法。
2.综合能力评价。(1)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参与自评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导师测评、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能力评价。包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具体可通过对于课程作业考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科技竞赛获奖、就业考研定位等具体内容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评价的构建提供依据。
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我专业建设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依托我校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专业实践按照不同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可预见工作情景进行综合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提高岗位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演进的思考: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软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建设”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对该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高翅,译.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8,(1):29.
[2]林世平.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7-42.
中国园林教育的任务是大量培养园林设计师,在园林设计、园林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园林背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从学生想学什么,怎么样能学好的角度出发解决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描绘园林景观的教学需要依次展开,包括:园林素描、园林速写、装饰色彩、园林景观手绘等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课程知识模块采取取长补短、技能复杂程度逐渐增加的原则。
“园林素描、速写”以风景园林为主要描绘对象,从简单风景写生开始,由简入繁地过渡到复杂景观园林铅笔素描、速写。此教学环节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科学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基本的造型技法;体现速写线条所形成的点线面的长短虚实、疏密节奏的变化规律;提高对特定场景快速而概括的主观处理能力;培养对景观结构体面转折的理解与设计表现能力。
“装饰色彩”运用装饰色彩基本规律知识,从小画幅的园林装饰色彩练习开始,逐步掌握色彩基本关系的设计表现和对色彩基本技法的深入研究。在这一教学环节,在培养装饰色彩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设计画面色彩整体关系在“基本装饰层面”上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园林景观设计手绘的教学奠定相应的装饰色彩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法保障。
“园林景观手绘”教学是对前面三个教学环节的总结和整合,以不同场景氛围的园林景观为主要描绘设计对象。采用铅笔、钢笔线条和设计色彩装饰块面相互结合的形式,强调对画面整体性色调的把握。教学环节紧扣园林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不断提高画面基本设计色彩的主观性的概括处理能力,以简洁而快速地强化对美术基础与园林设计专业之间在审美和技法方面内在联系的认识,切实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具有园林专业特色的重要美术基础。
围绕着园林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需要,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了“四步教学法”进行实施,其主要内容基本如下:
在各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中,着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范图联系园林手绘甚至园林专业设计的需要,就构图造型、结构透视、空间层次、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以使学生有一个相对感性而明确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教学中的范图分析讲解显示了极为显性的启发意义,为学生分析理解和认知优秀作品提供了感性化的参考标准。
技法基础是保持学习兴趣和画好一幅画的重要保障,技法步骤知识是课堂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内外,在不遗余力地阐述和分析技法步骤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部分环节的讲解,教师要及时结合自身的作画经验对应比较、细致阐述,以切身感受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理论上的技法步骤,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途径,为园林美术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在基本技法上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作为课内与课外作业进行独立完成,作为教师则针对学生摹写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性评语。在示范讲解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全面地针对自己选定的范图研读分析,教师强调了对于铅笔、钢笔线条和色彩块面之间组合关系的研读分析与模仿探索,强调了对于园林素描和色彩结合互生的练习与体验。
实践写生是检验或深入认识自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的重要方式,是基础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课堂讲解之后,随即进行相应的实践写生教学。教师要求课堂内外的作业做到同步化,课堂写生和课外摹写之间的比照对应、取长补短,现场感受和摹写经验的对应思考,保障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事半功倍。
风景园林专业的快速发展给园林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是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永远的挑战[1]。几年来的园林美术教学实践总结,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等方面,显示了园林美术专业性特色,加强了园林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与专业设计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了园林美术作为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谐了教学过程的教与学的基本关系[2]。园林美术教学满足了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的需要,尤其为更好地完成设计课程的徒手绘制设计图表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美术基础,为学生毕业后的园林设计事业发展奠定了切合实际需要的工作基础。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49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园林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日益丰富,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园林专业成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学科,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也面临迅猛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据统计,1990年全国设置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有21所,到2006年已达104所,单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美国(60所)、日本(38所)和韩国(27所),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风景园林升级为一级学科,经过这一里程碑事件,全国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已增至150所。学科发展过快过热的现象给风景园林学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探索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高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考研的常考专业课。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训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户外空间的尺度感、提高设计能力、强化专业技能。然而,作为建筑学的分支,由于涉及艺术和工程的知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同时,本学科开设时间较早(20世纪50年代),所用教材与现行需要分离,导致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突出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最初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SWOT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法具有分析直观、使用简单的特点,迄今为止已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的自我分析、个人的能力自我分析等方面。
本文以SWOT分析法原理为依据,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对象,分析课程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下的机会、风险等外部因素,旨在明确学科优势,最终探讨本课程的改革策略。
第一,学科特色鲜明。园林建筑的设计是以园林为背景,通过人工方法营建户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过程。追求与景观环境和谐,融入并强化景观环境固有的肌理与特征,重组、建构园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的新秩序,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准则。园林建筑不仅具有传统建筑的功能,提供人们休憩、停留的场所,同时也起到点景、观景、组景等景观作用,是真正实现建筑——环境——人三者互动的设计。
第二,文化意境浓厚。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建筑更以文化著称。矗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下的园林建筑不胜枚举,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私家园林,秦砖汉瓦、古墓寺塔、宗堂祠庙,无不体现着人类社会璀璨的历史文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门窗光影,无不叙述着悠远曼妙的故事。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研习园林建筑设计便似拜读一本全景式展现中国文化意境的百科全书。
第三,训练效果突出。建筑思维方法和园林不尽相同,园林建筑设计者需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设计出美观、经济、功能完善的园林建筑。值得肯定的是,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园林建筑设计在结构、功能、技术等方面,都容易很多。只要经过长期、持续、系统的训练,即使天赋一般,仍然能够掌握设计的方法。
第一,专业综合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科,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艺术创意,这就意味着它们在风景园林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都是不能偏废、不可或缺的。课程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知识,都是建筑设计思想产生的源泉,因此,学好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
第二,课程内容极广,导致深度不够。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园林建筑既包含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建筑材料、设计规范,又涉及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可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体系相对复杂,这往往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点只能删除或者点到为止,无法深入讲解,学生便出现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绝大部分为理论课。理论课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方式为主,实践课则多在制图室完成。由于实践课课时较少,且多为两学时,在上课期间学生往往难以完成设计草图,教师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教师队伍较弱,难以达到要求。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建筑学基本理论,熟悉建筑规范、技术,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而且需具备规划设计的知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然而,高校中讲授园林建筑的教师通常为园林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研究方向较单一,担任此课程教学必然工作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专业技能完善、长期研究建筑学的教师往往不担任本课程的教学,所以出现教师队伍相对薄弱的现象。
第一,园林行业发展推动学科进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园林行业迅速崛起,风景园林学一跃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建筑、城规学科进一步融合。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将进入最快的发展时期。据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市级园林管理局680个,120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和设计公司,45000个物业管理公司,整个学科的发展,给园林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二,古今资料全面提供参考依据。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建筑学同样文脉悠长,两门学科的交融,给园林建筑设计提供了广泛的资料来源。以建筑学为例,现存大量文献就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为保护理论及其课程(以建筑、城市与景观的理论与历史为基础);其二为保护设计及其课程(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等方面,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为基础);其三为保护技术及其课程(以结构、材料的现代技术应用为基础)。这些都是园林建筑可以借鉴的资源。
第三,设计理念更新带来生机活力。创新是时代的特色,新的设计理念同样影响着园林建筑的发展。自早期强调“统一、均衡、比例、尺度”,工业时代柯布西耶创作萨伏伊别墅提出的“新建筑五点”、赖特“流水别墅”倡导的有机建筑理论,体现功能主义的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校舍,直到后工业时代,个性、矛盾、变化、拼接的表现形式,建筑已经经历了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影响着艺术界,也给建筑设计注入了无限活力,如今的建筑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园林发展过快、过热,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从事园林工作的都是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如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尽管侧重点不同,仍给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挑战。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方向之一,与上面所提到的几个专业关系密切,因此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园林要素之一,园林建筑设计的社会需求较大,小到亭子、小品,大到楼、阁、桥、塔,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广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毕业生建筑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故很多毕业生不能承担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利用学科优势,把握时机,线.扭转战略(WO)
第一,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实践训练。以建筑规划为重点学科的同济大学,在设置规划设计课程时,理论讲授一般不超过八学时,大量时间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景观工程设计中去。作为教师,应运用一切手段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期时间,继续增强制图基本功;定期布置作业,及时讲解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地锻炼建筑设计的思维;增加随堂练习,培养应用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课程设计,提供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
第二,增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丰富建筑理论、历史、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钻研精神,弥补教材知识量的不足。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教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可以借鉴名校经验,注重师资构成的质量和多样性,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充满活力。仍以同济大学为例,其建筑系全系119名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70位有博士学位;多数教师有长、短期进修的国际留学背景;50%左右的教师有包括“老八系”(除纯粹的同济毕业生外)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外校建筑院系学历。
第四,更新设计理论,扩展学生知识。提倡设计的共通性,将其他艺术领域融于建筑设计中。如在讲授建筑从平面转换为立面方法时,以著名绘画作品《红黄蓝构图》为例,通过不同颜色、位置、面积的局部,分析构成不同功能、不同形态的空间(如图2)。又如,讲授雕塑时,对比园艺中的盆景、规划设计中的大地景观,使学生理解,对于植物、建筑、地形的塑造只是尺度不同,美学原理和方法却是相似的(如图3)。
第一,体验式教学,加深学生空间感受。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安排1~2次室外教学考查,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户外空间的感受,反映较好。如讲授公园大门设计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某个公园的大门,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对于大门的功能、位置、组成等理论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安排学生分小组测量大门尺寸,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训练了学生对尺度的把握,也培养了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回校后自行设计方案,并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熟悉整个设计的过程。
第二,自主式教学,表达建筑文化意境。教授学生如何查阅资料,鼓励学生课下自学。如讲授建筑选址时,适当补充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因该知识涉及内容较广,且学生对建筑文化兴趣浓厚,故布置机动作业课下完成。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自学,并搜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例,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应用。
第三,互动式教学,锻炼建筑设计思维。及时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生动活泼,成为发散性思维的课堂。例如,在建筑平面方案设计时,提倡同一命题多种思路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求最佳设计方案;讲评时,可选择一两名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打破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运用多学科知识,补充本专业不足。注重与本专业其他学科的衔接,如早期开设的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同步设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后续园林规划等课程,应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手工和软件制图,帮助理解建筑空间的形成,为今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调整课程的体系,完善考核的制度。调整理论课、实践课比例的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考试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设计水平。因而,将成绩分为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20%)、考试成绩(60%)进行评定,不同比例的设置基本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第一,发挥景观作用。与其他建筑相比,园林建筑在满足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景观功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注重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质感等因素,使建筑遵循美学法则,更好地服务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第二,突出地域特色。和植物要素相同,建筑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已是世界范围内建筑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是探寻地方建筑技术、地方建筑材料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或是运用现代材料、技术、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发展,定能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当前园林专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其进行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讨论改革方法、模式。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最终都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本身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减少劣势,从而才能使机会得以利用,降低风险。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使学生从本课程中获得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推进园林教育改革。
[1]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新政、王立峰等.基于SWOT分析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一枝奇葩,是积淀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在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在自我封闭、不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下自然孕育产生。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异乎寻常的人类生存智慧以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高雅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其中“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等造园思想,在当代乃至今后仍然是先进和适用的。
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一直倡导对传统园林艺术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古为今用。这种继承是指对传统造园、造景的思想和理念的继承,摒弃具体的形式。这是园林社会性和时代性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但矫枉过正,又会导致偏颇。
风景园林创作在满足使用者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创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满怀激情,感染学生,培养其寓情于景的创作思维。
风景园林的作品不会只停留在图纸上,最终要在实地环境中构建出来。因此,学生的作品应具有可行性。首先,学生要把心中的艺术构想,在图纸上正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艺术构想还应符合任务的性质要求、现状和环境特点,能实地建造出来,并符合使用者的要求,这是更高层面的实践能力。
风景园林作品作为艺术品,其景观具有唯一性。因此,同一个命题,会因作者的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方案。一个教学班有多少学生,就会产生多少种方案。这就要求教师的辅导思路也应千变万化、不拘一格,不应有个人的好恶,更不能程式化。
风景园林作品的唯一性,使方案辅导不能程式化。随着方案的千差万别,决定了艺术层面的辅导必须做到一对一、手把手。根据每个学生的创作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参考意见或建议,需要循循善诱,不能硬性规定。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品质提高的需要,园林事业蓬勃发展,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数目和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同时城市和环境的现代化建设、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民族文化,特别是许多传统园林的优秀手法不断缺失,繁荣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园林的时代性告诉我们,园林创作必须满足当代人的功能要求和审美需要。讲究时尚无可厚非,但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林艺术如果不注重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一味推崇别人的现代形式,它的未来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在其哲学领域有了新的思潮,引领了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形式变革。而我国的经济、文化有待进一步发展,哲学领域还没有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无法产生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形式。又由于信息时代的广泛交流,使得我们满眼充斥着西方的现代形式,民族特色仅仅通过文化的内在表现,苦撑着我们的现代园林。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中不了解、不喜欢本专业的大有人在。多数学生盲从父母,或仅从安身立命和贪图享乐的角度学习风景园林,缺乏真情投入。创作中不能寓情于景,何谈观者的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
随着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师资严重不足。一名教师要一对一辅导二、三十名学生,辅导效果无法全面细致。同时,一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各种教学工作以外的负担,使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风景园林的多学科性,使其成为多个专业、众多课程的综合体。受就业取向的支配,课程不断增设。同时由于国家对专业学时的限制,导致所含各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整、各门课程学时不断压缩。一些课程缺乏基础课程的铺垫,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风景园林的传统教学方法一直沿用基本理论、规划设计要点的讲授,结合优秀案例分析,由指导教师依据经验对学生的方案做主观评价,缺乏直观、理性的说服力。方案通过后,其成果只停留在图纸阶段,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实践环节的印证,脱离实践。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空间尺度、环境景色等缺乏正确的判断,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风景园林行业所处的时代,是承上启下的时代。由于民族哲学领域没有新思想的出现,不能引领艺术创作领域思想的变革。因此,我们的园林创作在本质层面上很难有民族特色的创新。因此,我们既要关注时代赋予风景园林的新要求,在借鉴西方现代风格的同时,应该把传统园林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等思想精髓和造园技巧传承下来。
针对师资不足的问题,除了沿袭以往新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优秀传统,还应提倡“能者为师”。选拔优秀的研究生、高年级的本科生,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设计辅导工作。既有利于培养专业英才,又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状况。
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竞赛和实际项目的方案投标,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搭建学校与规划设计部门的交流平台,选送教师到优秀企业进行学习深造,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构建“表现基础、园林植物、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等四个基础模块,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风景园林施工两个培养方向的课程体系,适应当前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组织合理的选修课模块,培养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以实践教学引领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搭建由设计、计算机模拟和评价、施工放线和实施建造的实践平台。通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软件,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提供数据分析和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示。对学生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正确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作品,可在“真实场景实践场地”进行施工建造,利用相应的仪器测定环境因子,得出相关数据,并通过“景观及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最终的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方案的可行性,提升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各学期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组织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奖励机制,营造学术氛围,使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高年级结合“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由学生自发组队、明确角色、职责分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践内容,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能瞻前顾后,厚积薄发,着眼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以适应新世纪的教育观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各园林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发布、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全国乃至全球风景园林领域内的网络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风景园林信息的共享,这对于促进全球的风景园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将来,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方便地进行千里之外的基地设计、施工与管理。
根据风景园林及其规划设计的特点,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应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实景的三维模拟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三部分。具体内容及相应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在设计工作实践中,人们需要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表现图和信息化的资料来表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图,希望在未建成之前,就能看到其设计效果,及时地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以利领导或甲方对设计的方案提出建议和决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日益更新换代,给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能随时修改和展示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以前图纸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而到建成后又留下不少遗憾的难题。
园林设计与建筑、市政设计相似,首先依据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现状调查,现状信息采集,包括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现状信息进行采集,对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校核和充实,建立图样库。对现状信息采集,以前通常采用照相机拍照,再经扫描仪扫描后传给计算机(这样常会有部分信息损失) 。现在采用数码相机,把现状拍摄下来,效果立刻可见,不满意可以重拍(不会浪费胶片) ,采集下来的图片是以数据信息来存储的,可以直接传给计算机,减少了信息的损失。也可以采用数码录相机把现场录制下来,以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数据传给计算机,经刻录程序easycd等软件加工后,作为动画以真实再现的形式输出。
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在该设计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使用、居住和观赏、游憩的环境。我们将采集回来的现状信息,转成计算机信息后,作为背景或参考底图,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再由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意图,将设计人员设计的autocad格式的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现代先进的三维造型软件3ds或3dsmax等软件,进行初步的三维粗胚模型制作,以寻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是一种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它较其它一般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意匠。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通过数字化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把立意表现出来,立意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设计人员依据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的空间分布关系图,结合当地的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进行深入的园林布局考虑,把周边环境插入计算机虚拟现实的透视图中,进行借景的考虑,进行尺度与比例的综合考虑。再考虑以功能的需要,艺术的要求,环境的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思维产生出总的设计意图。
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人员修改后的意图,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包中嵌入的lisp语言,完成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及图形处理,也可以利用3ds或3dsmax等软件的二维造型2dshaper、三维造型3dlofter的功能,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工作,利用材质编辑器material的复合材质与贴图,进行彩质的赋予,进行色彩与质感的处理,考虑绿化景观的地域性(如福州的南国风光) ,分析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的关系。
应用强大图像处理能力计算机的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由彩色激光打印机将透视图输出。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多种特殊滤镜功能,进行艺术效果的综合分析并及时地修改其艺术效果,同时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是作为游赏的场所,还利用它来改善城镇的小气候条件,调整局部地区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它来保护环境,绿化视觉,净化城市空气、减低城市噪音,抑制水质和土壤的污染,进行综合考虑,达到设计完美的境界。设计人员在确定效果图的同时也确定了图纸的设计,再配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计算机数据,依法设计,使该项目不仅具有艺术效果,而且合法合理。
设计成果的投影汇报,应用计算机的投影仪,用世界通行的power point或author ware软件,进行现状信息、设计意念,功能分区,设计图、三维效果图、三维动画效果有机的合成。将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地理数字化信息,进行剪接和编辑,制作出正确清楚地表达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投影汇报程序。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应用网络技术,通过intemet全球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到电话能通到的地方,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或委托设计。
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实际上是风景园林实景的一种图像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它应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获取实地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vr)、3dgis等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与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使用户在三维虚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浏览和欣赏园内各景点,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为了使风景园林的景观更加直观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景园林进行三维模拟,制作三维模型,从而全面、详尽地描述景观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等。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风景园林实际景观进行的数字化,对于专家分析景观的格局和确定景观观光分区及旅游开发都有很大作用,从而做到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
2.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包括:每个案例规划与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等背景信息、风景资源调查及景观分析与评价、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等;主题介绍,特别是专题性的风景园林,如纪念性风景园林、观光型风景园林的主题介绍;主要景点介绍,包括那些有充分代表性并且富有特色的景点介绍,如名树、名花、雕塑、喷泉、广场的介绍信息。我们必须对这些风景园林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及管理。首先,这些信息是风景园林各项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数字化后加以保存并提供利用;其次,把这些信息数字化甚至同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图形、图像一起提供上网后,无论是对于用户理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思想还是对于用户在线游览风景园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自60年代在风景规划专业领域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工作以来,许多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都在组织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风景园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专业软件的开发、专家系统的研制等,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的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但是,我国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程度依然很低。如今,园林工作者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偏重于数据库的建立或者单纯的制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许多强大的功能却总是徘徊在应用的门槛之外。其原因除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面广泛、问题复杂之外,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包括风景园林界)对该领域不够重视,未形成整体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大尺度空间土地利用中对资源调查、景观分析、环境保护、废弃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因此,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范围和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日趋扩大。
目前,大多数传统专业学校,主要还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缺乏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师没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学方法过于抽象化,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畜牧类高校学生欠缺艺术自我表现能力,环艺建筑类高校学生缺乏配置植物概念,最终导致学生都不能充分了解、明确设计的绿化对象。畜牧类高校开设较多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较晚同时授课时间较短,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薄弱。任何专业几乎都要涉及相关的公共课程,但是几乎没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实验相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盲目抄袭的现象,学生利用网络普及带来的丰富资源来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与课堂理论严重脱节,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大多数是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课堂任务,导致学生对设计表达手法、景观设计、布局规划方面出现“会但不精”的情形,同时也缺乏专项训练与团队合作,最终导致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质量不高。除此以外,高校的教学实验组织机制不够灵活,都是按照以往教师授课,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指导作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