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分类
慈禧与乾隆谁是甲方天花板AG真人平台

  AG真人国际说到颐和园,绕不开两个人,一是乾隆皇帝,二是慈禧太后。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精心打造的一座皇家行宫园林,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的焚烧破坏,在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主持重建,更名为颐和园。乾隆与慈禧二人见证了大清王朝最具典型性的两个历史阶段,也分别主导了颐和园的初建与复建。

  11月1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在颐和讲堂的分享让我们得以一窥园内现存的华丽楼阁背后,其实另有许多高妙的存在——只不过这些乾隆时期的建筑大多已隐入历史,化为尘烟。

  人们常说乾隆审美欠佳,但从颐和园内的楼阁建筑可见,慈禧的艺术水准逊色于乾隆。作为地位最高的甲方,慈禧曾多次干预颐和园设计,甚至亲自绘制草图。虽说颐和园大体是在其前身清漪园的遗址上复原而成,但是好几处楼阁在复建时都改成了单层平房,比乾隆时期的原貌逊色很多。

  下文为对贾珺11月16日讲座“颐和园中精妙奇巧的楼阁建筑”的口述整理。贾珺新作《颐和园》由活字文化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4年8月上市。

  “重建后的颐和园大体上继承了清漪园的精华部分,但并非全部,有很多清漪园时代的景点没有得到恢复,也有好几座楼阁建筑都做了减层,出现多次三层变两层、两层变平房的情况。”

  在清漪园时代,整个园区设计了6座仿城门楼造型的楼阁,几乎各有特色,不完全雷同。它们分布在平地、山上,非常有意思,要把这六座全找全了,相当不易。有的藏得很隐蔽,要绕半天才能够看到。

  文昌阁是园中最雄伟的一座城关,原为宫墙东端的起点,在城台上建了一座三层的楼阁,平面呈“十”字形,底层供奉文昌帝君,第二层放置了一座西洋自鸣钟,上层供奉玉皇大帝,四角还另建了四座重檐亭子以作陪衬,造型很生动,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显出瑰丽的色彩。

  咸丰十年(1860年)文昌阁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的文昌阁为二层楼阁,上层比原状减少了一层屋檐,高度有所降低。四角的亭子也改成了单层檐的样式。

  这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光绪时期重建的颐和园,把好几座楼阁建筑都减层了,比如三层变两层,两层变平房,这种情况出现了好多次。这么做当然可以省钱,但好像也不差这点钱,但审美效果逊色了很多。比如文昌阁,在老照片中非常挺拔、漂亮,再看现在的文昌阁,没脖子了,矮胖矮胖的。

  如今,网上常见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会嘲笑乾隆皇帝的审美水平不高,可是要看跟谁比,跟慈禧比的话,乾隆明显还是高的。从复建的楼阁建筑可以看出,慈禧相比乾隆来说,不喜欢楼阁,或者不喜欢高层的楼阁,所以就做了很多减层的工作。

  当时的宫廷御用工匠家族“样式雷”设计这些建筑物,所有的方案都是要得到太后批准的。作为最高的甲方,慈禧一定是过目了,是很有发言权的。据说,慈禧太后的干预程度很高,她自己还亲自画过草图,来指导皇家设计师去设计园林景观,所以很可能慈禧认为这样复建就够了,不需要建那么高的楼。很遗憾。

  清漪园后山正对着北宫门的位置,有一组大型的藏式佛寺——须弥灵境。须弥灵境北侧修建一座入口牌坊,经过大片广场后走进建筑群,前部台地上构筑一座九开间的大殿,上面悬挂“须弥灵境”匾额,左右建有法藏楼和宝华楼两座配楼。须弥灵境后部台地的核心建筑是一座楼阁“香岩宗印之阁”。它体量高大,装饰极为华丽,象征宇宙中央的须弥山。

  这座佛寺的前半部分和一般汉族寺院一样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半部分则直接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古寺桑耶寺为蓝本,中间修筑大乘阁,周围按照佛经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说法设置其他建筑。所谓“四大部洲”就是指位于东海中的东胜神洲、西海中的西牛贺洲、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芦洲,代表着四方大地。读过《西游记》的朋友一定记得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东胜神洲的傲来国境内。

  除了这四大部洲,还有八座小殿象征着八小部洲。佛殿中都供奉着金刚或者佛母的塑像。中央大阁和四大八小佛殿之外,又有日月二殿和四色宝塔。二殿分别位于中央大阁的东侧和西侧,象征太阳和月亮;四色宝塔是四座不同颜色的塔,位于四角,分别为黑塔、白塔、绿塔、红塔,象征佛教的四大智慧。

  跟清漪园须弥灵境一个时期修建的,是承德“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但是当年清漪园的须弥灵境比今天承德的普宁寺更好看,因为普宁寺的大部分的建筑都比较平,前后高差不明显。但是清漪园的须弥灵境在万寿山北坡,高低落差更大,建筑与山地结合的关系也更巧妙。

  但是很可惜,须弥灵境也在英法联军烧掠期间遭到严重的破坏,位于中央的楼阁“香岩宗印之阁”被烧掉以后没有得到复原。

  今天我们看到的须弥灵境是光绪时期的重建,慈禧太后在原来楼阁的台基上另建了一座佛殿,而之前大殿的位置是空着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楼阁还在,整个建筑的效果就凸显出来了。现在楼阁变成大殿之后,整个须弥灵境的建筑就和后面建筑的关系变得很尴尬——虽然殿的体量大,但是并不醒目。所以须弥灵境是一次很失败的复建。

  清漪园曾遭大规模的焚烧破坏,现存建筑大多是光绪年间重建而成,但转轮藏和宝云阁这两组特殊的建筑却是乾隆时期的原物,一直幸存至今,尤为珍贵。

  转轮藏是一座两层重檐楼阁。因为没有开放,我们只能站在佛香阁台基的东侧鸟瞰它,它的屋顶造型非常特别,由三座正方形的攒尖顶并联而成,福禄寿三星各据其一。

  室内的楼上安放了一座八角形的木塔,好似楼中有楼,里面供奉六百九十六尊擦擦佛。

  真正的转轮藏并不在正殿中,而是藏在正殿两侧的八角形平面的配楼里。楼内分别设置了一座上下贯通的四层木塔,外面绘满图画,里面贮藏佛像、佛经,中央有一根轴,可以转动。这两座配楼内部空间狭小,无法设置楼梯,需要从旁边假山的山洞中登上二层,同时还通过架空的廊子与正殿的二楼相连。

  而在跟转轮藏相对称的佛香阁的西边,有另一座很神奇的楼阁建筑,叫宝云阁。宝云阁的设计图很漂亮,整个平面用佛教密宗的曼荼罗的图示布局。

  虽然位于最核心的楼阁看上去黑乎乎的,像没加油漆彩画,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它并非一座木结构建筑,也不是砖石结构的建筑物,而是一座黄铜铸造的楼阁,其内供奉释迦牟尼佛。

  宝云阁院落由中央的铜阁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斗拱、瓦、屋顶的走兽等等很多细节都刻出来了。

  乾隆帝放弃了在万寿山中央模仿六和塔修建宝塔的初衷,改建了一座佛香阁,因此清漪园的前山和前湖并没有塔式建筑,但在后山还是修建了一些体量较小的宝塔,其中一座多宝琉璃塔,也是乾隆时期的原物。

  这座琉璃塔称得上是清漪园中最美丽的建筑之一,位于后山东侧的花承阁院落中。平面为八角形,共有七重屋檐,高18.6米,完全用各种颜色的琉璃制成,黄绿金白红俱全,在周围茂密绿树的照映下更显得绚丽夺目。塔前立有《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石碑,乾隆帝夸赞此塔“黄碧彩翠,错落相间”“黄金为顶,玉石为台,千佛瑞相,一一具足”。

  万寿山山顶处还修建了一座大型佛殿智慧海。这座重檐大殿面阔五间,体量硕大,出檐较短,显得比较敦厚。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反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传统,全部用砖砌筑而成,没有使用梁、柱等木材构件,因此俗称“无梁殿”。

  这种形式的建筑在明朝非常流行,比如南京灵谷寺、峨眉山万年寺、五台山显通寺都有类似的无梁殿保存至今。另外,明代北京的皇家档案馆叫作“皇史宬”,其主体建筑为了防火而放弃使用木结构,也采用“无梁殿”形式。智慧海的建造年代比这几座无梁殿要晚,也远比它们华丽。

  大殿外墙全部则以黄绿两色琉璃砌成,其中包含着1008个小佛龛,每龛内雕刻一座小佛像,璀璨炫目。英法联军焚掠清漪园时,智慧海因为其砖石琉璃质地未被烧毁,幸存下来。

  《颐和园》在今年重新出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和读者们共同体会颐和园的历史和景观的关键所在。《颐和园》不像一般的、偏说明文的写法,更像是一个记叙文的写法。新版《颐和园》中还收集到大量的、目前能够看到的珍贵的照片和样式图纸,包括一些古代的宫廷绘画,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机会翻阅这本书。

  《颐和园》作者贾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了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

  全书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颐和园前身——清漪园的历史脉络,从皇权的威严与私欲的交织中,深入剖析其造园理念、精妙布局、诗意韵味及深层含义,同时,缓缓揭开乾隆帝鲜为人知的一面:他那出尔反尔的造园执念,对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风光的偏爱痴心与深情复刻,以及“缩地成寸,纳景入怀”的恢弘构想。随后的三章,则聚焦于颐和园历经沧桑后的重生之路,详尽探讨了其如何在劫难后得以修缮恢复,再现了帝后生活空间的奢华与雅致,以及现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风貌与魅力。

  《颐和园》不仅是一部引领我们领略中国皇家园林艺术巅峰之作的精致导览与审美手册,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对于空间布局的独特追求、心灵世界的丰富图景以及深邃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漫步园林间,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韵味与历史沉淀。

Copyright © 2012-2025 AG真人·(国际)官方网站-App Store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144号-2